文章来源:《国资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2018-11-12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蓬勃发展,信息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的先导性力量,推动产业变革,促进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信息经济转型。
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上述转型中无疑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和使命。那么,央企在数字化转型、以信息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都进行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深度应用 提升核心竞争力
国资报告: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您认为,央企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趋势?
杨富春:首先,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并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央企作为国家各个行业和领域的骨干企业,在落实国家战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央企应该把国家的信息化战略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中,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去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我们对数据的认识和应用应该进行比较大的转变。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在企业生产环节的优化改造方面,大数据能够实现传统制造方式无法实现的优化、提升和改造。
最后,在企业创新方面,只有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结合应用,才能推动企业在生产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才能真正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吴国华:现在我国的发展正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进行转变,只有实现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才能成功实现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企业而言,有的企业正在开展互联网+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有的企业做得比较前沿,正在开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相关应用。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战略和发展阶段来制定相应的规划。比如,国航今年提出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解决未来从传统航空公司向智能化航空公司转变的问题,我们将进行长远规划和滚动式发展。
周益平:信息技术是中国电信自身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背景下,我认为企业应该进行三方面的转变。首先是从传统的信息技术架构向开放架构的转变。其次是从传统的业务组合,转向数字化业务组合,支撑整个生态的发展。第三是从原来有限的、相对封闭的供应链向开源、拥有更加广泛合作的供应链进行转变,从而实现企业的更好发展。
从智能化生产到精准营销
国资报告:5月17日,国资委党委召开中央企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国资委党委书记郝鹏强调,中央企业要大力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在以信息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在这方面,您所在的企业都进行了哪些实践?
杨富春:去年整个国民经济收入超过82万亿元,建筑行业是20万亿元,体量很大。同时,建筑行业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我提炼为三大核心问题。第一是效率比较低,人均产值只有37万。第二是环境污染高,能耗大,占我国能耗一半左右,污染方面,仅建筑垃圾就占我国产能垃圾的47%。第三是生产方式落后,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向智能制造转型,但建筑行业的一些领域还处于半自动化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中建集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比如,在钢结构智能制造方面,去年我们按照国家智能制造2025重大专项要求,实现了H型钢智能化生产线。在这条生产线上,我们采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实现了无人参与的自动化生产,包括原材料选取、下料、切割、焊接和最后的上漆等等,效率提高了33%,人员减少了一半,能耗也降低了30%,转型升级的效果十分明显。未来,我们将利用这条生产线,将全国五个生产厂全部实现智能化,并连成一张网,形成云智能制造体系。
吴国华:国航在精准营销方面进行了相关实践。国航的旅客中,有些是公共旅客,有些是休闲旅客,我们根据不同的旅客偏好和要求,进行了精准画像,从而在餐食等服务环节上,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种服务并不是“看人下菜碟”,而是通过大数据手段,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旅客对票价是否敏感,对时间要求有多高,是不是忠实客户,和航空公司的联系有多少等等,然后根据不同的旅客类型进行精准营销。
周益平:中国电信的做法是把智能嵌入生产的过程。第一,我们围绕客户的生命周期建立模型,并打上标签。第二,我们将不同的标签注入生产线,实现了与生产端的实时互动。第三,在各个渠道接触点上,我们根据这些标签做适当的营销和服务的补足。如今,这套智能化的方案已经在四个省市落地,总体上效果较好。过去,有的客户套餐买多了,造成浪费,或是套餐买少了,形成超支,费用也比较高。经过调整后,客户满意度大大提高。因此,企业应该在与客户的接触过程中寻求营销和服务的思路,并把商业智能融入生产过程,从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人才缺失是严重问题
国资报告:央企作为国家各个行业和领域的骨干企业,在推进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实现以信息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请问在实践过程中,您所在的行业和领域还有哪些障碍亟待突破?
杨富春:就建筑行业而言,目前在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比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分为C20、C30、C40等等。在混凝土生产环节,由于有些企业对生产工艺的控制能力有限,于是在生产过程中,就会放大强度等级,确保出厂的不是废品,结果造成了浪费。如果我们能够用传感器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测,并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到是哪些因素影响了生产质量,就可以去改进这些因素,并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成本也会相应下降。
混凝土行业长期未能进行观念上的转变,我认为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混凝土行业的离散性特别大,比如,一家工厂投资两千万,负责20、30公里范围内的混凝土应用,如果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话,成本比较高。其次是信息技术、大数据的集成和应用人才缺乏。第三,很多企业并不是从战略角度去思考,而是更多考虑收回投资成本等眼前利益,于是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从而改变行业的形态。
吴国华:我的体会是,一方面,我们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这反映出了企业的一些问题,比如管理模式,建设模式,业务与IT融合的程度等等。同时,也说明企业的整体规划不足,和顶层设计的缺失。
另一方面,是我们在人才方面的缺失。具体而言,主要是缺少两方面人才,一类是业务专家,包括业务建模专家,业务流程专家,这类人才对于信息系统的建设,和防止出现信息孤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类是技术专家,包括人工智能专家,数据分析专家,需要他们用数据的方法来建构流程和模型。航空公司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些人才是必不可缺的,而要想吸引这样的人才,需要企业在管理机制、激励机制方面的进一步转变。(本刊记者 原诗萌 根据《国资报告》主办的2018年第二届国有企业IT技术创新与应用研讨会对话环节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