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胡性涛:深耕海洋牧场的设计专家
【人物】胡性涛:深耕海洋牧场的设计专家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2-19
提及海上风电,大家已耳熟能详。海上风机可以将海洋上的风转化为电能,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清洁能源。如今,海上风电平台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养鱼。近日,第三批鱼苗正式投放入中国海油工程设计院承建的国内首例漂浮式海上风电与养殖融合研究与示范项目。海油工程设计院青岛分部设计室主任胡性涛就是这个海洋牧场的设计专家。
7年前,胡性涛参观了国内建造的第一个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高度规模化和智能化的渔业平台让他感到震撼。他密切关注相关信息,研究文献资料,详细了解深远海养殖装备。海洋工程结构物的设计研究是他的“老本行”,而深远海养殖和海洋石油开发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行业,标准规范、设计流程、施工习惯都存在巨大差异。在养殖装备设计上,他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我们常常毫无思路。”胡性涛坦言,“跨行业的研究,必须调整心态,从零开始。”想要进入这个鲜少有人涉足的领域,他只能勤学、多问、多研究。图书馆、论坛、高校……他利用身边一切学习资源,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2022年,海油工程设计院承揽了国内首例漂浮式海上风电与养殖融合研究与示范项目。项目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深海养殖平台为一体,由“漂浮式风机+养殖网箱”组成。胡性涛主动扛起了养殖网箱设计的重任。由于所用的网衣是柔性体,而平台结构是刚性体,无法在同一个模型内精准分析,这导致网衣可能与平台钢结构在水平方向上发生碰撞。
重新选型将花费大量时间,现有工期无法满足,1000多吨的平台主结构更不可能因为网衣重新计算。项目团队成员都犯了难:是接受网衣与钢结构碰撞造成破损的风险,还是狠下心调整项目工期?两个选择都会让项目付出极高的代价。接下来的几天,胡性涛重新梳理设计方案,力求找到更精确的计算方法。他对照相关国际规范,在已有研究成果上优化了网衣密实度的计算方式,最终满足了现有条件下的平台设计运营要求。
经过多年的钻研,胡性涛掌握了深远海养殖装备的总体布置、洗网换网、自动化投喂、水下监控、放鱼与收鱼等多项关键技术,申请了多项专利。如今,他和团队成员正在开展“1+N型”海洋牧场与绿色能源多场景融合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为“绿色能源+蓝色牧场”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责任编辑: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