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楷模】格列旺久:雪域高原上的致富引路人
【央企楷模】格列旺久:雪域高原上的致富引路人

文章来源: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1-26
1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发布2024年度“央企楷模”。 中国华电格列旺久荣获“央企楷模”称号。
格列旺久,现任中国华电西藏公司乡村振兴专责。2019年,格列旺久被组织选派到西藏江达县外冲村开展帮扶工作,相继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和第一书记。那时的外冲村没有像样的产业,不通水电路网,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作为党员,驻村期间,格列旺久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开展捐资助学、危房改造、帮残助幼等工作,协调建成了通村公路、接通了通信信号和动力电,让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格列旺久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村民医保报销、惠民补贴等现实问题,曾冒着生命危险在金沙江边泥石流中救下村幼儿园教师嘎玛旺修一家四口,以真诚真心赢得村民认可,村上还给他颁发了“荣誉村民证书”,让这个藏族小伙真正成为了村里的一员。
格列旺久着眼当地实际,建设“华电爱心积分超市”,实施“办理一件好事、荣获一次积分、宣传一批好人”的激励机制,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如今的外冲村已不再是那个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空白的深度贫困村,在这蝶变背后,离不开格列旺久多年来的倾情付出。从踏上驻村的第一天起,他就把群众的所思所盼扛在肩上、记在心里。正是这样一位青年党员,一步一个脚印,用担当和实干让村庄彻底摆脱贫困、焕发新生。
驻村期间,格列旺久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外冲村拥有波罗古泽木刻技艺——一项延续了三百多年的传统手工艺,该技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独具地方特色,蕴藏着巨大的产业潜力。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村情的精准把握,格列旺久决定将这一“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将木刻技艺发展成集文化传承与经济增收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在与村民的日常交流中,他常带着“小板凳”和一壶酥油茶,走访田间地头,与群众座谈,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与他们共同商议发展方向。最终,大家一致决定成立合作社,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现代产业,开辟一条致富的新路。
随着产业发展蓝图逐步铺开,格列旺久积极协调资源,帮助成立了木松民族手工艺公司和村集体合作社。这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传统木刻技艺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他还带领村民与多个商业合作方达成了总额约1亿元的供货协议,成功实现了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格列旺久不仅仅是一个协调者,更是一个资源整合者,他通过多方联动,让外冲村的传统工艺找到了合适的市场定位,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有了稳定的村集体经济,如何把群众增收致富路铺得更宽?格列旺久把目光对准了产业升级。他推动实施了“能人回村”“能人出村”双向行动,通过吸引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创业、投资,进一步激活了本地的经济活力。同时,他还开展了“以工代训”“技能提升”等一系列培训班,帮助村民提升传统技艺的同时,增强了他们的市场竞争力。此外,他结合村内特有的“古智藏文书法”,组织群众开发藏式木刻文创产品,打破传统木刻技艺的局限,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创商品。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收入来源,还使得外冲村逐渐发展成为集木刻工艺品雕刻、印刷、藏香和藏纸制作于一体的致富产业聚集地。
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格列旺久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热爱、对广大群众的真诚关怀和对青年责任的坚定担当。他的努力不仅促进了外冲村的经济繁荣,更让传统技艺成为了带动村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坚实力量。如今,外冲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迈进,成为了一个既传承文化又实现富裕的小康村,格列旺久的付出与贡献,也成为了众多驻村干部的榜样,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到这场伟大的乡村振兴事业中。同时,他还创新开设“乡村夜校”,培训村“两委”和致富带头人,让“华电雪域先锋党支部”旗帜在驻村一线高高飘扬。在格列旺久的不懈努力下,外冲村“两委”履职能力明显提高,群众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文明意识极大增强。
为响应群众呼声,格列旺久连续三轮主动放弃轮换机会,通过1500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他和当地群众处成了一家人,村民对格列旺久的称呼,从一开始的“书记旺久”变成了“夏尼旺久”(“夏尼”是藏语兄弟的意思)。
2023年,格列旺久离村当天,很多群众都流下了不舍的眼泪,这也让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驻村帮扶工作的责任和意义。回望驻村路,格列旺久饱含深情地说:“群众由衷的笑脸,是我更加努力工作的底气。”
【责任编辑: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