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24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总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两个结合”重大命题。“两个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持“两个结合”,必须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方法论意蕴。
拓展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科学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其中的普遍规律。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思想方法。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然要求。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人看待自然、看待社会、看待自身的宇宙观、自然观、社会观、价值观,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无论是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知行合一等理念,还是辨析存亡、安危、治乱、福祸、分合等思想,都反映着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的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都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相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拓展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然立足于中国实际,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一系列问题,亦都需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精神。坚持“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使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可以说,“两个结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融合创新的科学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蕴含鲜明的实践方法导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坚持“两个结合”,客观上要求贯通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统筹“两个大局”,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主张和方案,蕴含着鲜明的实践方法导向。
“两个结合”拓展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共产党追求崇高理想的成功道路。我们是在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论是开辟中国道路、创造中国理论,还是完善中国制度、发展中国文化,都可以从中国历史中寻找文化基因和根脉。观察历史中国是观察当代中国的一个视角,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两个结合”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坚持“两个结合”,就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更好挖掘中华文明孕育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厚植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根基。
“两个结合”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资源。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两个结合”的重要实践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彰显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包含着“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崇高精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包含着“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包含着“富贵福泽”与“礼义廉耻”并重的思想精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包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重要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蕴含着“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中国式现代化中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两个结合”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财富,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深厚的思想资源、更为有力实践指引。
“两个结合”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两个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和中华文明的交流融汇,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为探索开辟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新道路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决定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决定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特色。从民为邦本到人民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从文明以止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和为贵到和谐社会,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文明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阐述了“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概括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和“六个必须坚持”都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
“两个结合”揭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六个必须坚持”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根本方法。“六个必须坚持”进一步阐释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遵循,是“两个结合”的逻辑延伸,是在坚持“两个结合”基础上的理论创造。
解决新时代中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应对全人类共同挑战的中国方案,需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结合”这个根本途径,首要的就是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六个必须坚持”表明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根本立场,体现了党勇于开拓创新的历史主动精神,揭示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指明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实践主题,强调了推进人类进步和建设美好世界的责任担当,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坚持“两个结合”这个根本途径的基础上,“六个必须坚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着力解决由此岸到彼岸的“桥和船”的问题。“两个结合”和“六个必须坚持”都为观察现实、推动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和制胜法宝,是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金钥匙”。
【责任编辑:语谦】